>> 中国书画艺苑网-书画课堂-楷书学习参考教程
  中国书画艺苑网是书画艺术家、诗人作家真诚的朋友;是网友和艺术爱好者欣赏、交流书画艺术品和诗文精品的可靠助手。热诚欢迎书画、诗词以及相关艺术门类的艺术家观赏评鉴!

 

诗词 书法 国画 艺术类 非经营性网站

网站首页 | 网站新闻 | 展赛信息 | 书画名家 | 诗人作家 | 作品展厅 | 诗词文汇 | 书画课堂 | 书画金桥 | 摄影作品 | 诗书画作者名录
·中国书画艺苑网
英文域名:zgshyy.cn
工信部非经营性网站备案/许可证号:
蒙ICP备13002947号

中国书画艺苑网
是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北方联络处赵忠民主编,内蒙古诗词书画艺术团体同仁协办的专业性、公益性的国际互联网站。
中国书画艺苑网的宗旨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为推进海内外书画 、诗词艺术的学习、研究、创作、交流和发展,提供网络信息服务
;坚持文明办网,使网站成为传播先进文化、服务人民大众、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阵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主要栏目有: 网站新闻、展赛信息、古今名家、作品展厅、 诗词文汇、书画课堂、摄影作品等。
中国书画艺苑网,不随波逐流,力求办出自己的特色:⑴ 注重上网作品质量,注重受众认知度,不追求数量,不以名家头衔取人; ⑵ 实行会员平等原则,拒绝过头的溢美之词和自加头衔;⑶ 不抄袭他人。刊载作品全部根据加盟书画家、诗人、作家本人提供的原作(或照片)编辑,确有必要转载作品时标明出处;⑷ 不直接从事书画作品交易,只为艺术品供需双方牵线搭桥。
中国书画艺苑网是书画艺术家、诗人作家真诚的朋友;是网友和艺术爱好者欣赏、交流书画艺术品和诗词文章精品的可靠助手。热诚欢迎书画、诗词以及相关艺术门类的艺术家观赏评鉴。
 
· 内蒙古诗词学会《内蒙古诗词》发专刊 沉痛悼念谭博文会长
· 隶书:挽联·悼谭公
· 鹧鸪天•悼谭公---赵忠民
· 谭博文诗词选登
· 段学愚长诗二首
· 赵道尔基诗词选登
· 贾学义诗词选登
· 赵忠民诗词选登
 
·国学宝典 ·藏书阁站
·古典诗词 ·作诗填词
·成语大全 ·全唐诗库
·中国古籍 ·正史史库
·书法论集 ·书家百咏
·书画论坛 ·文心雕龙
·唐宋词格律 ·白香词谱
·中国画的起源 ·中国画的发展
·国画基本常识 ·世界名画鉴赏
 
楷书学习参考教程
 
 

楷书学习参考教程
 

 


书写姿势与执笔方法
 

学书者首先应摆好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这不仅关系到今后能否练好字,而且关系到书写者的身体健康。
       一、书写姿势
       毛笔的书写姿势主要有两种:一是坐书姿势,一是立书姿势。前者主要在书写字径不大的字和幅面不大的作品时采用,后者一般用于书写字径较大的字和大幅作品时采用。
       (一)坐书姿势
       正确的坐书姿势,可以概括为八个字: 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1.臂开 关键是两臂自然撑开,大小臂夹角至90°以外,使指、腕、肘、
肩四关节能轻松和谐地配合,身体的力量可以畅通地传到笔尖;
       2.身直 要做到以上要求,身子就要尽量坐正、坐直。胸口离桌沿的距离约在3寸左右(根据所写字的大小适当调节距离的远近)。不可紧贴桌面或弯腰驼背;
       3.头正 头部端正,略向前俯。不能歪斜,以保证视角的适度,眼睛与纸面距离大致保持在30 — 40厘米。左手边按纸,边调节纸的位置,使正在写的字始终在眼和手的最佳范围内。
       4.足安 两脚自然平放,屈腿平落。两脚平行或略有前后,双腿不可交叉(俗称为二郎腿)。
       (二)立书姿势
       立书姿势是为了悬腕运转灵活,同时由于居高临下,视角开阔,便于统观全局,掌握章法布白。立书姿势的具体要求为:两脚稍微分开,一脚略向前,保持好身体的平衡,上身略向前俯,腰微躬,距离不宜过远,左手按纸,右手悬腕悬肘书写。值得注意的是,桌面不应太低,以免弯腰过度,容易疲劳。

二、执笔方法
       古人十分重视执笔方法,认为“凡学书字,先学执笔”。古人的执笔方法很多,如捻管法、握管法、拔镫法、三指法、五指法等。对执笔的松紧也意见不一。王羲之主张执笔要紧,执笔紧方能贯力于笔端。苏东坡主张虚而宽,即执笔要松,这样便于转动笔杆。其实“紧”与“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的两个方面。执笔是为了很好的运笔,所以“紧”是指要能很好地驾驭笔锋,不让其飘滑无力,“松”是指手中的笔运转灵活,笔锋能随心所欲地变化,字才有韵味。科学的执笔方法可以概括为:笔杆垂直、指实掌虚、自然放松。
       (一) 笔杆垂直
       笔正,指笔杆应与纸面基本保持垂直,为的是保证中锋行笔,具体说是笔杆垂直,便于调节八面锋的笔锋指向。值得指出的是,在运笔过程中,随着手腕的摆动,笔杆会倒向笔锋所指的方向,如写横画时笔杆向左倾斜,写竖画时笔杆向前倾斜.这是完全合理的,但不能让笔杆倒向运笔方向而造成“拖笔”,更不可倒向笔画的两边而形成偏锋。
       (二) 指实掌虚
       指实,用指尖捏笔,不能用指关节处勾笔。因指尖部分感觉灵敏,易于控制笔锋的细微变化。手指捏笔要松紧适度。一般地说,所写的字越小,笔就越要捏紧一点,大字则可松一些。坐书姿势捏笔要紧一些,立书姿势则可松一点。
       掌虚,是指执笔时掌心要虚空。无名指、小指不得握于掌内。古人说,“虚可容卵“。即是说掌心要有一个鸡蛋大小的空间,目的是便于手指及关节的灵活运动。
       (三) 自然放松
       执笔自然放松,指、腕、肘、肩四关节必能灵活运转,写起字来轻松自如。比如吃饭拿筷子,如果筷子抓得很紧,碗里的饭菜必然夹不到嘴里去,执笔的道理也是一样。
       如果说执笔主要靠手指的话,那么运笔则主要靠手腕。宋代姜菱说,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运腕的方式,又分枕肘枕腕、枕肘悬腕、悬肘悬腕。枕肘枕腕,是说肘部枕在桌面上,手腕下有所依托(一般书家是将左手枕在右腕下面),这种方式用于写小楷。枕肘悬腕,则是指肘部枕在桌面上,手腕呈悬空状,写中、大楷或小行书用这种方式。悬肘悬腕是指肘部和手腕全部悬空,常用于写行、草或很大的楷书。
最后还有一个执笔部位的问题。一支毛笔,手指捏在什么部位才是合理的呢?这没有绝对的答案。一般的原则是:写小字及楷书时,执笔部位可偏下:写大字或行、草书时,执笔部位可偏上一些,这样笔锋运转幅度大,笔法流转灵活。 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种执笔法:五指法。据说系唐代书法家陆希声所创,他以五个字分别说明五个手指在执笔时所起的作用。
       五个字为;擫、押、钩、格、抵。
       (擫)用来说明大拇指的作用。以大拇指指肚紧贴在笔杆左侧。
       (押)用来说明食指的作用。以食指指肚紧贴在笔杆右侧,与拇指相对夹住笔杆。
        (钩)用来说明中指的作用。中指靠在食指下方,第一关节弯曲为钩,钩住笔管外部。
       (格)用来说明无名指的作用。无名指紧贴笔杆,把中指钩向内的笔杆挡住,防止笔杆歪斜。
       (抵)说明小指的作用。抵是垫托的意思,指小指垫托在无名指的下面,以增加无名指“格”的力量。


笔法举要
 

“笔法”一词的完整含义是指执笔法和用笔法。因前文已介绍过执笔方法,本节主要介绍用笔法,由于毛笔这一书写工具的性能和特点,决定了笔法在毛笔书法中的重要地位。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毛笔的构造,赋予其在笔画线条的书写时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力。随着书写者运笔的力度、速度、节奏、方法等的变化,汉字的笔画乃至整字也会显现出千姿百态。

一、  笔位

毛笔的笔头,主要由笔锋和副毫组成.所谓笔锋,是指笔头中心一簇长而尖的部分,所谓副毫,是指包裹在笔锋四周的一些较短的毛。在运笔过程中,笔锋与副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笔锋是笔毫中最富有弹性的地方,它决定着笔画的走向和力度,所以有“笔锋主筋骨”之说。但是光有筋骨而无血肉的毛笔字是不美的,所以历代书家在书写时都不是单用笔锋的(而且笔锋与副毫也无法截然分开),而须兼用副毫。副毫控制着笔画的粗细。副毫与纸的接触越多,笔画越显丰满。故又有“副毫丰血肉”之说。书家在运笔过程中,总是根据自己的审美观来协调运用笔锋和副毫的。看重筋骨,以瘦劲为美的人,就少用副毫;而既重筋骨又重血肉,以丰腴为美的人,就必然多用副毫。

毛笔的笔头,按其部位大体又可分为三部分(见图2 1):笔尖(锋颖处)、笔肚(中间部位)、笔根(与笔杆相接处)。再把笔尖至笔肚的那一部分分成三等分,靠笔尖的三分之一这一段就称一分笔,从笔肚到笔尖这一段称三分笔,中间部位到笔尖这一段称二分笔(见图21)

显然,使用一分笔书写,笔画就显得纤细、瘦劲。如初唐时的书家禇遂良、薛稷常用此法。宋徽宗的“瘦金书”也是突出的范例;使用二分笔书写,笔画则显得圆润、俊健。如晚唐的柳公权、元代的赵孟顺多采用二分笔;使用三分笔 书写,笔画就显得丰腴、浑厚。如中唐的颜真卿、宋代的苏东坡(见图22)

一般说来,使用三分笔写字,是用笔的极限。古人有“使笔不过腰”的说法。如“过腰”用笔,一是极易出现“墨猪”,而且笔锋提起时无法弹回;二是容易导致笔锋开叉收不拢;三是大大缩短笔的使用寿命。对于初习字者,往往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是不敢铺毫,单用笔锋书写,字显得纤弱无力;二是肆意铺毫,甚至用笔根书写,字显得臃肿、赘疣。所以,初习字者应首先注意正确地使用笔位。

二、中锋与侧锋

笔锋在笔画的中心线上运行,被称为中 锋运笔(见图23)。这是历代书家所提倡的一种主要运笔方法。其实质是笔锋的指向同笔画运笔方向正好相反,即180°平角,当笔锋在笔画中心线上运行时,副毫也分随笔锋两侧作同步运行。但由于笔锋含墨量大,运行时渗墨畅快,所以书写出来的笔画,其中心部分的墨色浓,愈至两边墨色则渐淡。这样就显出浑圆有力的三维空间的视觉效果。古人常说的“锥画沙”、“屋漏痕”的笔法,便是中锋运笔的视觉效果。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当笔画运笔方向发生变化时(如折、钩类笔画),笔锋的指向也须随之变化,否则就很难保证笔画换向后的中锋运笔(见图24)。


 

与中锋运笔相对的是偏锋运笔。其实质是笔锋的指向同笔画运笔方向呈直角,即笔锋在运行过程中,处在笔画的边沿线上。这种运笔方法书写的笔画常显得残破扁薄,所以被书家称为“病笔”(原因是笔锋所在的笔画的一侧显得光润平齐,而另一侧常因注墨不匀、不畅,显现出参差不齐、犬牙交错状)。在介于中锋与偏锋之间的,还有一种侧锋行笔的方法。具体地说,是指在运笔的过程中,笔锋在一定程度上偏离笔画中心线,笔锋的指向常与运笔方向呈135°夹角,侧锋行笔比中锋行笔自由,特别是表现在笔画的转折处,它可以省去一些提、按,顿、挫的细微动作,书写速度较快。而且书写的笔画常显得峻峭多姿、精神外拓。因此,也为历代书家所采用。尤其是在书写魏体和行、草书时常常采用。对于中锋和侧锋这两种运笔方法,历代书家大都主张以中锋运笔为主,以侧锋运笔为辅。因为多用中锋,可以正筋骨、丰血肉,间用侧锋,可以增强笔意,外拓神采,加快书写速度。

三、藏锋与露锋

藏锋,是指在运笔过程中,起笔与收笔时将笔锋的锋颖藏进笔画之中,不让其外露的一种笔法(见图2 5)。藏锋起笔,通常又叫逆锋起笔。即起笔时笔锋的走向常与笔画的走向相反,所谓“欲右先左”、“欲下先上”就是这一意思。实际运笔时,它有一个转折用锋的过程(如图2 5),为的是能保持中锋行笔。

  藏锋收笔,通常又叫回锋收笔。即在收笔时,通过转折用锋将毛笔的锋颖藏进笔画之中,如横画或垂露竖。藏锋用笔的好处是:它能使写出的笔画浑厚、圆润,给人一种气势内含、沉着稳健之感

露锋,是与藏锋相对的另一种起收笔的方法,是指在起、收笔时笔锋的锋颖外露,不加掩饰。如起笔时,笔锋顺锋搭下,直接转入行笔。收笔时,笔锋自然离纸(如图25

露锋用笔的优点是:流动感强,能显示笔画间的承接、呼应关系,而且行笔速度快。所以,在行草书中经常被书家采用。

    四、提笔与按笔

       提笔与按笔,是使笔锋作上下动作的两种相对的笔法。提笔,是将笔锋上提,为的是让笔锋敛合,使弯曲的笔锋尽量恢复圆锥状,笔尖与纸面的接触面很小,犹如芭蕾舞女脚尖点地,步态轻盈。按笔,是将笔锋下按,笔毫铺开,笔尖与纸面的接触面很大(见图2 —6)。

   运笔的整个过程,可以分为起笔、行笔、收笔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总是交错使用提笔与按笔的.如落笔(起笔)由提笔转按笔,从起笔转为行笔,又须提笔,以便保持中锋行笔,收笔前还须按笔,直至最后提笔作收。在运用提、按时,须注意它们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一对矛盾。没有提,无所谓按,没有按,也便没有提。有时,提按之间的转换、变化是很微妙的。提笔、按笔是垂直动作,这种动作是与笔画书写的水平动作同步进行的,在运笔时,由提向按的过渡较容易掌握,而由按向提的过渡就有一定的难度,很多人在写捺脚、悬针竖、撇等笔画的露锋收笔时之所以犯难,就是没有掌握这一转换技巧,这一技巧我把它称为“连续反弹转换法”,其动作要领是先象鱼摆尾一样向相反方向用手腕摆起笔锋,再用较前稍轻的笔触向前行笔,如此交替进行,笔画必越来越细。若直接收锋,很容易写出散锋,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当然,笔锋的弹性大小、笔画的粗细、运笔的缓急不同,其转换也有难易之分。总之,习书者在练习书法时,应特别注意这种笔法。

    五、方笔与圆笔
       方笔与圆笔(图2—7),主要是就笔画的外部形态而言的。

       所谓方笔,是指笔画的棱角突出、明显,而圆笔,则指笔画的外部轮廓多呈圆弧状。造成两种形态效果的原因,主要是上述藏锋、露锋以及转锋、折锋的笔法运用所致,一般地说,方笔多为露锋,折锋笔法,圆笔则是藏锋,转锋的笔法效果。故古有“折以成方”,“转而成圆”的说法。前人在笔法上,一般都是方圆并用的,只不过各有偏好和侧重罢了。如,颜真卿、苏东坡是圆多方少,欧阳询,柳公权则是方多圆少。方笔与圆笔,具有不同的艺术效果.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圆笔者潇散超逸,方笔者凝整沉着。”他还说:“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该奉其要,尽于方圆。操纵极熟,自有巧妙。”这里虽然有点过于夸大方笔、圆笔在毛笔笔法中的地位,但其强调笔法在书法中的作用却是正确的。初习书者,自然应当首先努力练习笔法,笔法正确、熟练,结字、章法等练习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楷书基本笔画书写规律
 

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元素。要想写好字,首先就要写好笔画。就象盖房子要讲究材料的质量一样,偷工减料盖起来的房子必然是“豆腐渣”工程,写字的道理也是如此,那种不认真练习笔画就直接写字的学法是不符合毛笔楷书学习规律的。王羲之说:“……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充分说明了笔画质量与字的整体美的关系。汉字的基本笔画共有四十余个,可分为点(斜点、竖点、左点、撇点、提点)、线(长横、短横、左尖横、悬针竖、垂露竖、短竖、长斜撇、短斜撇、短平撇、竖弯撇、竖撇、斜捺、平捺、反捺、提)、折(横折、竖折、撇折)、钩(横钩、竖提、竖钩、斜钩、卧钩、竖弯钩、竖左弯钩)及复合笔画(共10个,名字略)五大类,每一类笔画的写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规律掌握起来并不难,以下就是我在学习和教学毛笔楷书过程中总结的规律。

一、起笔规律:点、带、转

适用于一拓直下起笔法,之所以教这种写法是方便学生以后学习行书(见图31)。

点:任何笔画都由点起。笔杆垂直,以斜势(45°)(缺省为这个角度,具体到不同风格楷体可作相应调整)下笔由轻到重写出前尖后圆的杏仁点。要求下笔要轻,角度要斜,根据笔画的粗细写出点的长短,不可一味拉长以免给下一步带来麻烦。

带:是为了写出起笔轮廓,也便于转笔。以横为例,杏仁点写完后,毛笔按笔画运笔方向(横向右、竖向下、撇向左下、捺向右下、提向右上)侧锋带笔形成平形四边形块面,这样做既写出了起笔的轮廓,又便于笔锋在其中不露痕迹地换向,保证下一步的中锋运笔。注意:带时毛笔不要提起,把点的头和 尾盖住(以看不见点的头尾为准),写出三条直边两个方角。

转:是为了调整笔锋指向以达到中锋运笔要求。平形四边形块面形成后,笔锋不须提起,接着就是靠大拇指和食指逆时针转动笔杆(横、提为逆时针转动,竖、撇为顺时针转动,捺因为下笔方向同点一致,故不须转动),带动笔锋作逆时针调锋,使原来的笔锋指向由向左前变成向左,这时向右运笔才是横的中锋行笔。注意:转笔时毛笔不要提起,直接用拇指和食指转动笔杆带动笔锋在纸上转动,像跷跷板一样,让接触纸面的笔尖和笔跟部同时向笔画中心移动,直到笔锋状态符合中锋要求为止。以上只是以横为例说明起笔点、带、转的规律,其它笔画起笔可类推。至于横、竖、撇、提、捺五个最基本笔画的起笔点、带、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请看表和(图32)。


 

二、行笔规律:中锋铺毫

起笔三步完成后,紧接着中锋铺毫行笔,在行笔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笔锋指向与运笔方向正好相反,同时要求笔锋始终保持在笔画的中央,随着手腕的运动,笔杆可以倒向笔锋所指方向(不能往运笔方向也不能往笔画两边倒,否则会造成拖锋或偏锋),笔杆倾倒幅度越大,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越大,笔毫克服阻力前进,写出的笔画自然就有力度美(见图33)。

       三、收笔规律
       行笔结束后,接下来就要收笔,收笔有两种方法:
       (一)藏锋收笔:弹、挑、折、转
       中锋行笔到末尾,收笔第一步是笔锋反弹提起(越是弹性小的笔或按笔幅度大的情况,越要反弹提起),因为象横、垂露竖或短竖以及反捺的收笔需要较轻的笔触才能圆满完成收笔。所以反弹提起是圆满收笔的关键一步。这里我用一个“弹”字概括反弹提起这一步。
       第二步“挑”概括的是笔锋上挑(对横而言)或笔锋左挑(对竖而言),这一步的目的是同第三步“折”配合形成棱角,以强调笔画的造型效果。注意:挑时要用一分笔轻挑,不可用很重的笔触。
       第三步“折”概括的是笔锋在“挑”之后折笔(方向与起笔点的方向保持平行)向右下形成方角,与下一步圆转形成的圆弧收笔构成方圆对比。注意:这一步依然要用一分笔轻折。
       第四步“转”概括的是圆转回收,完成“折”后,手腕带动毛笔,使笔锋轻松一转,从下方轻轻收回,整个笔画到此圆满结束。
       垂露竖、短竖、反捺都可以此法收笔(见图3 —4)。

       (二)露锋收笔:弹、倾、踢
       露锋收笔是要写出笔锋。与藏锋收笔相同的是第一步也需要反弹提起(此步也称“弹”),不过这种反弹提起是反复且连续进行,运笔一次比一次轻,直到写出笔锋为止。伴随着反复多次反弹提起,为使笔毫能渐渐收拢,笔杆必须向笔锋所指方向倾斜,(此步谓“倾”),最后一步笔尖快速从纸面踢出,形成笔锋(此步谓“踢”)。基本笔画中如悬针竖、撇、捺、提及钩的收笔全用此法。需要注意的是:要想收出漂亮的笔锋,起笔时转笔就要到位,只有转笔到位,才能在收锋时将笔锋写到笔画的中心线上,从而产生美的外观(见图3 —5)。


       楷书笔画书写示范及用法(作业:按起、行、收笔规律书写表中笔画):

 

       四、折的两种书写规律
       1、起笔折法—— 弹、挑、点、带、转
       此种方法即还原法,特别适合写竖折、撇折以及竖提,就是将折笔看成两个线类笔画的连接,如横折可看成横和竖的连接(竖折可看成竖和横的连接、撇折可看成撇和横的连接,即上笔的收笔步骤接着下笔的起笔步骤),横折即可写成横的收笔(保留“弹”和“挑”,去掉“折”和“转”)接着竖的起笔(“点、带、转”),竖折、撇折可以此类推(见图3 —6)。

       要想使折笔具有康有为所说“凝整沉着”的效果,还须注意折笔角度要在直角以内。
       2、三角形法 —— 弹、挑、折、折、转
       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后三步折、折、转钩出三角形的轮廓,再调整笔锋运笔。特别适合写横折、横钩、 竖钩,也特别适合初学者使用。(见图3 —7)。

       五、折钩的书写规律 折钩(横钩、竖提、竖钩)的书写规律与折的三角形法基本相同,都可按“弹、挑、折、折、转”五个步骤书写,不过竖钩应按“弹、折、折、转”四个步骤书写更合理,因为如果竖钩也写出同竖提一样的“脚后跟”,其效果必然难看而且拖沓累赘。竖提更适合用弹、挑、点、带、转法书写。(见图3 —8)。


 

       六、弧钩的书写规律 —— 弹、弧、折、转 弧钩(斜钩、卧钩、竖弯钩、竖左弯钩)的写法同折钩略有不同,如用三角形法书写,钩的背部多出一个拐角,因而特别难看,所以要用“弧”代替折钩的“挑、折”两步,这样,写出的弧钩才
有美感。弧钩的书写规律可以用“弹、弧、折、转”四字概括(见图3—9)。

附: 楷书笔画书写示范及用法

 

       七、点的书写规律—— 线(线型笔画)的浓缩
楷书的基本点有五个: 斜点——反捺的浓缩 竖点——垂露竖的浓缩 左点——右短竖的浓缩 撇点——短斜撇的浓缩 提点——提的浓缩 这些点是这五个对应笔 画的缩写——去中间行 笔,接两头起笔和收笔


难写笔画的技巧点拨
 

       一、长横 除了按起、行、收笔的一般规律书写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拱形造型。左半段略向上 倾斜,与水平线的夹角在5 °左右,右半段在行笔刚过左半段及时压平,收笔时自然有拱形造型。2、中段略细。行笔时笔锋略提,笔画自然变细,但不可太细,否则成为“蜂腰”横病笔。3、收笔上方下圆。收笔的“挑”和“折”形成方角,使横神采顿生;最后“转”一定要圆,与方角形成对比,即和谐又有变化。

       二、左尖横 1、起笔写点要水平左要尖。笔锋调好后沿水平方向由轻到重顺锋而下(手指执笔的轻重感要敏锐),略拉长形成左尖右圆的杏仁点。2、收笔仰势上抬。反弹转换笔锋提起后,提锋由下边沿向前向上延伸,再左上折与起笔下边保持平行,最后从上边收锋。3、笔画左低右高。与长横略斜带笔相同,带笔后保持斜向直接行笔(由
于平点起笔笔锋指向已达到横的中锋运笔要求,故省略转笔调锋这一步而直接行笔),收笔后必然左低右高。

       三、悬针竖 1、收锋要在正中。收笔完成时,笔锋要在笔画的中轴线上,这就要求起笔转笔时要到位,保证笔锋的方向指向正前方且在笔画正中央。2、笔画要饱满。铺毫行笔要写到整个笔画的四分之三或五分之四方可提笔收锋。3、收锋动作小。反弹转换动作幅度要小,写出的笔画才能精致利索。

       四、短平撇 1、角度要平。取决于带笔方向,所以点之后要向左平缓带笔,而不是斜下带笔。2、转笔变大。随之而来的是转笔幅度加大,笔锋由向左前转为向右,写成的撇自然是较平的(不需要绝对水平)。

       五、竖弯撇 1、转弯幅度大。由起笔的垂直向下到收笔的水平向左,靠腕的灵活转动控制笔锋转弯。2、锋向要跟踪。由于转弯幅度大,所以转弯时笔锋指向也要用手指顺时针捻动笔杆跟踪调节。否则写撇拐弯时笔画变粗而不协调。3、手腕转动和手指捻动要同步进行。

       六、斜捺 1、捺脚拐弯处下方上圆。此处用长横起笔的带、转法,即换向时保持原来的按笔力度水平向右带笔,形成下方上圆的效果。2、捺脚即饱满又锋正。刚才讲的换向带笔也是达到饱满的关键一步,接着逆时针转笔调锋继而中锋收笔,写出的笔画自然神完气足,给人以美感。

       七、平捺 1、起笔用横的点带法。注意不要粗、长、斜,应略细、短、平。2、第二段下坡要长要缓勿陡。3、捺脚稍长上边沿要平。


难写笔画的技巧点拨2
 

        八、竖钩 1、钩要平。出钩上边沿勿要左上斜,应稍平。2、不要挑。反弹提起后笔锋不要右下挑,以免出现难看的脚后跟。

       九、卧钩 1、出钩前要上抬。否则雷同于斜钩,且容易将钩写得大而空,使点的位置不好安排。2、钩要长。钩写长并同起笔保持平行,这样钩很紧凑,也显得小巧。3、钩之拐角要突出。钩之拐角不突出则无神采,其它弧钩拐角也要突出。

       十、竖左弯钩 宁驼背勿弯腰。起笔右下行急转左下行,转弯处方圆并用,犹如驼背,但不弯腰,无伤大雅。如写成半圆形,犹如弯腰,则有疲软无力之感。

       十一、横折钩 1、横细折粗。横要提笔写,折要按笔写,不可横粗折细或横折粗细相等。2、钩要弧钩。出钩前先画弧,即用竖左弯钩的写法。不要写成折钩或带后跟的钩。3、要有变化。横折钩可根据不同的字写成长短不同的变化。如“同”、“四”、“句”三字对钩的横折长短要求就不同,要灵活处理,切勿千篇一律。

       十二、横折折撇 由横折和撇折加撇组成。横折折钩折法与此相同。

       十三、竖折折钩 由竖折和横折钩组成,注意横还要细,而且横折之折可写圆折。
       十四、左点 起笔用垂点法。即垂直下笔由轻到重写点,之后向下(略向左偏)带笔,收笔与垂露竖相同。如从背面横着看,它变成了左尖横,说明它与左尖横的书写规律是相通的。


组合点的用法及写法
 

       1、两点水:用作左偏旁。上为斜点,下为提点。这个部首一般用在字之左,故右边沿要垂直对齐。以避免提点过长占用右偏旁的空间。
       2、三点水:用作左偏旁。在两点水之间再加一个斜点,这个点应靠近第一点并呈斜对齐,便于提点收笔延伸到它留下的空白区,以保证右边沿垂直对齐,道理同上。

       3、相向点:用作字头。左为斜点,右为撇点。为保证下边沿整齐,故撇点起笔要高于斜点。
       4、顺三点:用作字头。在相向点中间插入一个斜点,分布原理与三点水相同,是为保证下边沿整齐。

       5、相背点:用作字底。左为撇点,右为斜点,起笔平齐,是为保证上边沿整齐。
       6、隔三点:用作字头。在相向点中间插入一个竖点,笔顺是先中间,后两边。

       7、四点底:用作字底。按对称辐射分布原理写,左边两点为左点,右边两点为斜点,中间两点要稍小而垂,两边两点应稍长而斜,上边沿要整齐。
       8、向心四点:用在字的两边。左为两点水,右为撇点和斜点。右下部斜点稍大。


笔画接笔规律
 

       (一)、相接法
       1、实接法:一笔画起笔或收笔被另一笔画所掩盖。这一方法像木匠接榫头一样,要把两根木头接得严丝合缝,牢固无比,做成的家具才结实耐用。
       2、虚接法:一笔画起笔或收笔的笔锋与另一笔画相搭。写出来的效果有空灵之感。这一方法为相接法中的重点技巧,因为绝大多数习字者都不善于运用此法来表达书法的较高层次的美。掌握这一方法必须要掌握笔画的尖锋轻起和露锋收笔两种技巧。
3、相交法:两笔画相互穿插交叉。这一方法较为简单。不需专门练习。

       (二)、相离法
       两笔画相互分离,但笔断意连。很多人只注意笔断,忽视了意连。殊不知没有意连的笔断是一盘散沙,写出的字没有凝聚力,缺乏整体感。这一方法需要在书写时做到意在笔先,一气呵成,切忌边写边想,犹豫迟疑。


 粗细平衡规律
 

       (一)密细疏粗。笔画多的字为了能写在格子正中且不拥挤,就要将笔画写细些;相反,笔画少的字虽然很容易写在格子正中,但如果也写细就会有寒俭之感,所以要写粗。

       (二)长细短粗。初学者写字遇到长短笔画时总是忽略这一规律。不是长短一样粗细,就是短细长粗,这样写不符合视觉平衡原理,长笔画相对于短笔画来说,其视觉张力大,即它比短笔画显眼,只有将其写得比短笔画细,才能让短笔画也较显眼,从而取得视觉平衡。

       (三)横细竖粗。这可用建筑学中的道理来解释,横相当于房梁,竖相当于顶梁柱。如果顶梁柱细了,而房梁很粗,会给人以不安稳的感觉,只有将顶梁柱加粗,房梁变细,才有安稳的感觉。

       (四)左细右粗。这是对字的左右两边都是竖而言的,因为这样写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习惯。


重画变异规律
 

       (一)重横变异规律:一字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横时,要写出起笔的平斜点、收笔的俯仰及长短粗细之变化;

 

       (二)重捺变异规律:一字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捺时,除主笔写成斜捺外,其余皆写成反捺,因为这样写才能突出主题笔画,使整个字主次分明。古人讲的“字无两捺”就是这个道理

 

       (三)重折变异规律:一笔画或一个字中如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折时,应写出方圆之变化,这样才能破除单调,刚柔相济。如横折折撇、横折折钩、竖折折钩以及“马”之类的字。

 

       (四)重钩变异规律:一字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钩时(相同方向的钩),要写出钩的藏露、大小之变化;


主笔优先规律
 

       很多初学者为什么在写楷书时,把字写得四平八稳,老气横秋?因为不懂得这一重要规律,所以写楷时犹如布算。要想把楷书写得有生气,耐人寻味,掌握这个规律是主要途径。

 

       主笔即字中的主题笔画,一个字只有一个主题笔画,其他笔画皆为从属笔画。从属笔画应让位于主笔,不可喧宾夺主、抢占空间,只能烘云托月,以突出主笔。相对从属笔画而言,主笔占的空间要大一些。所以写主笔时应张扬放开,写从笔时应抑制收缩。这就是主笔优先规律。基本笔画中作主笔的有长横、悬针竖、斜捺、横钩、竖钩、斜钩、横折钩、横折斜钩、竖弯钩、竖折折钩等。
       以长横为主笔的组合


主笔优先规律2——悬针竖
 

       悬针竖作主笔有以下规律:
       1、悬针竖相当于大厦的顶梁柱,与长横(相当于大厦的横梁)搭配时要写得比横粗,这样才觉得大厦很稳固。
       2、有悬针竖的字,悬针竖都是最后写。所以“车、军”等字先写竖后写横是不符合笔顺规律的。


 主笔优先规律3—斜捺—以斜捺为主笔的组合规律
 

       一、斜捺与撇的相接组合:以“大”为典型字的系列
       1、撇要用竖弯撇,不可写成长斜撇或竖撇(这些笔画的不同见下图),否则难以表现捺主撇从的关系;
       2、捺上横不能写成很平的长横,一般是写成短横,如欧体字;在颜柳中可写成长横,但要斜——左低右高,不能写平;而且要写在方格的偏左位置而非正中;
       3、撇捺是实接关系,不是虚接关系。实际在写时是交叉关系,即捺起笔在撇之左,横之中,由于横掩盖了捺的起笔,所以看起来像实接关系。

 

       二、斜捺与撇的交叉组合:以“义”为典型字的系列
       1 撇弯捺直。为突出主笔捺,撇应写弯,捺应稍直。忌撇直捺直或撇直捺弯。
       2 撇短捺长。为突出主笔捺,撇应写短,捺应写长。忌撇长捺短。
       3 交点偏左。为突出主笔捺,让出捺的足够空间,撇捺的交叉点不要放在格子正中,而应偏左,具体方法是写撇时起笔略向左移。所以“文”“父”“丈”等字的撇起笔都应偏左,而不是与捺起笔对称。

 

       三、撇捺对称组合。以“木”为字根的组合系列
       1、撇捺对称并非长度相等(实际是撇短捺长,目的为突出主笔捺),而是指收笔高度相等。
       2、为突出主笔捺,字中间的竖钩不应居中,而应偏左(要写在米字格竖中线的左边,不要写在竖中线上)。
       3、捺上横一般都写短横,而且与竖钩黄金分割(上短下长)相交,不要因为上面的笔画多移到中间或偏下的位置,否则无法突出斜捺。
       4、撇、钩、捺收笔应呈抛物线状分布,不能写在同一水平线上。

 

        四、斜捺与提钩的组合。以“长”为字根的组合系列
规律与前几节大同小异。小异:
       1、提钩比较长,使下部实而不空,长钩可以顶住斜捺不至于下塌。有翘起二郎腿的感觉才有美感。
       2、提钩之上无撇相接时,捺起与横相接,有撇时捺与撇接。
       3、捺上有撇点时应先点后捺


主笔优先规律4—斜钩—以斜钩为主笔的组合规律
 

       以“戈”为字根的组合系列
       规律与斜捺大同小异,为突出主笔“斜钩”:
       1、钩上横应左低右高,而且位置偏左,不能写成很平很长的长横;
       2、撇的位置应尽量靠上,将斜钩拦腰截成两半或接近两半;
       3、先写撇后写点;
       4、十戈栽偏旁的字,如左下部首有捺画一律以点代之。如“栽”等字。


主笔优先规律5—竖弯钩—以竖弯钩为主笔的组合规律
 

       以“己”为字根的组合系列
       规律与斜捺大同小异,为突出主笔“竖弯钩”:
       1、钩上横应左低右高,而且位置偏左,不能写成很平很长的长横;
       2、与撇搭配,撇应写成斜撇不要写成弯撇。
       3、竖弯钩起笔后行笔略左偏,转弯要及时,不能一味下拖,转弯之后横向放开拉长再上钩。


主笔优先规律6 横折钩1—以横折钩为主笔的组合规律1
 

       横折钩有两种,一种是横长折短式,另一种是横短折长式。以横长折短式横折钩为主笔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与撇搭配时,撇不可过长,撇收笔一般高于钩的最低点;
       2、撇与钩基本保持平行;
       3、钩内其它部首应偏左偏外,不能放在钩内。


主笔优先规律6 横折钩2—以横折钩为主笔的组合规律2
 

       横折钩有两种,一种是横长折短式,另一种是横短折长式。 横长折短式横折钩和横短折长式横折钩用在口字框中,应注意:
       1、扁口框应上宽下窄,长口框应上下等宽;
       2、封口横末端架在钩上,但不相连,故折钩应长于左竖;
       3、扁口框内部首应适当偏左,长口框内部首应适当偏上;
       4、框内如有捺画,应写成反捺。

 


楷书部首组合规律
 

       一、左右结构字的组合规律
       (一)、左右结构字的宽窄比例规律
       多数情况下,左右结构字左偏旁占1/3,右偏旁占2/3,这是因为主笔(横向主笔,如长横、斜捺、平捺、斜钩、竖弯钩、横折钩、竖折折钩等)一般都在右偏旁中,所以右偏旁占空间比例要大一些。
       还有一类情况,就是当左偏旁笔画多于右偏旁,且右偏旁没有横向主笔时,左偏旁就可以写宽,甚至超过右偏旁的宽度。如:影、到、耐、部等字。


楷书部首组合规律2—左右结构字的高低变化规律
 

       一、左右结构字的组合规律
       (二)、左右结构字的高低变化规律1和2
当然,写好左右结构的字,仅仅靠掌握宽窄比例规律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前面讲的若干笔画组合规律之外,这里还有更重要的规律在起作用,那就是左右偏旁的大小、长短、高低的巧妙搭配规律,这里我把它称着左右偏旁的高低变化规律。大多数初学者都容易把这类字写得左右平齐,以为方块汉字就应该写成正方形才好看,王羲之曾说:“„„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所以,真正的楷书很少有写成正方形的,绝大多数都是不规则的形状。这样才有可能把字写活。
       下面分四种情况介绍:
       1、右偏旁中有纵向笔画如悬针竖、竖钩、斜钩及上纵下纵笔画或左小右大时,应写成上高下低。
       这类字左偏旁不要写得太长,应当收敛而留有余地,重点是突出右偏旁的纵向长度。
       2、同上面相反,右偏旁中上下皆有横向笔画如横、横折或左大右小时,应写成上低下高。
       这类字很容易将右偏旁写得同左平齐或上沿低下沿齐,如“仁、江”等字。应该将右偏旁上下压缩,放在中间。

 

        左右结构字的高低变化规律3和4
       (二)、左右结构字的高低变化规律3和4
       3.右偏旁中上有纵向笔画如竖、撇,下有 横向笔画如长横时,应写成上高下高。这类字很容易将右偏旁写得同左平齐或上沿低下沿齐,写时左偏旁应该向下略沉,右部向上提高,这样才能使整个字处在格子正中而不致于偏高。

 

       4.右偏旁中上有横向笔画如横、横折,下有纵向笔画如竖、竖钩时,应写成上低下低。这类字很容易将右偏旁写得同左平齐,给人一种右偏旁特高的错觉。所以写这类字应该同规律3相反,左偏旁适当提高些,右偏旁适当下降,使整个字处在格子正中而不致于偏低。


 

       为了便于初学者掌握这四大规律,我用四个字概括为: 右偏旁要横收纵放。即横向笔画(横、横折、撇捺的收笔、平撇、竖弯钩横向部分)在上要下压得比左偏旁低,在下要提升得比左偏旁高,整个右偏旁往中部压缩。纵向笔画(竖、竖钩、撇起笔)在上要提升得比左偏旁高,在下要延伸得比左偏旁低,整个右偏旁往上下拉长。

 

       二、左中右结构的组合规律
       (一)、左中右结构字的宽窄比例规律
       由于此类字大多数都是在左右结构字的左部加左偏旁,因此左中右结构字的特点是两个左偏旁加一个右偏旁,当右偏旁中有横向主笔时,其宽窄比例是1:1:2,写时将左部和中部压缩到方格左半部,让出右半部写右偏旁;而右偏旁中有纵向主笔时,其宽窄比例又变成1:1:1,写时左右两部以中部为轴对称。注意左右都要让出适当空间,不要向两边挤导致整体松散。

 

(二)、左中右结构字的高低变化规律(仍然是横收纵放规律)
       1、中间高,两边低 —— 中间部位上为纵向笔画
       2、中间低,两边高 —— 中间部位上为横向笔画
       3、左中高,右边低 —— 右边为右耳旁(横向笔画起笔)

 

       三、上下、上中下结构字的组合规律
       (一)、上下、上中下结构中,中间有横向笔画(如长横、横钩、撇捺)的字,应写成菱形。

 

       (二)、上下、上中下结构中,上有横向笔画(如长横、横钩),且下无斜捺、竖弯钩的字,应写成倒梯形。

 

       (三)、上下、上中下结构中,下有斜捺、竖弯钩或心字底、四点底、儿字底、衣字底、折文底的字,应写成梯形。

 

毛笔书写示范视频
 

(一)起笔、行笔、收笔示范:

 

(二)点的书写示范:

 

(三)笔画书写视频:

 

 (四)虚接法书写示范 :

 

(五)楷书书写视频二组:

 
 
素材取自网络  重新编辑:上京山人 2014-10-31
 
返回首页 | 诗书画作者名录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请您留言 | 网易博客 | 新浪博客
 
网站编审: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北方联络处   网站邮箱: sjsrsw@163.com    网络技术:聂俊
    备案/许可证号:
蒙ICP备13002947号